人體內的細胞(生物有機體、微生物、病原體、細菌、免疫系統...)簡單介紹
名稱 | 介紹 | 圖譜 |
生物 | (英語:Organism,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較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有生命特征的有機體叫做生物,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注: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本質的區別。) |
|
有機體 | 是具有生命的個體的統稱,包括植物和動物,例如低等、原始的單細胞生物,高等、復雜的人類。 |
|
細胞 | 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 |
|
微生物 | 是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 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于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于活細胞。 |
|
病原體 | 病原體(pathogens)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真菌)、寄生蟲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 病原體(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占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 |
|
細菌 | 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兩大類群。
通常所說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較廣、個體數量較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
|
真菌 | 真菌(Fungis)是一類真核生物。較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真菌自成一門,和植物、動物和細菌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較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真菌的細胞有含甲殼素(又叫幾丁質、甲殼素、殼多糖)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不同。 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其中,擔子菌亞門是一群多種多樣的高等真菌,多數種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如銀耳、金針菇、竹蓀、牛肝菌、靈芝等,但也有豹斑毒傘、馬鞍、鬼筆蕈等有毒種。另外,半知菌亞門中約有300屬是農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還有些屬是能引起人類和一些動物皮膚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能引起苗瘟、節瘟和谷里瘟等。 |
|
病毒 | 病毒,是一類不具細胞結構,具有遺傳、復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一般為球狀病毒、桿狀病毒和蝌蚪狀病毒。 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制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的生命體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
|
**細胞 | **細胞,是一種變異的細胞,是產生**癥的病源。**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有無限增殖、可轉化和易轉移三大特點,能夠無限增殖并破壞正常的細胞組織。 **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能進行多極分裂),還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
|
免疫系統 | 免疫系統具有免疫監視、防御、調控的作用。這個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胸腺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溶菌酶、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組成。免疫系統分為固有免疫(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和適應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其中適應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與機體其他系統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
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是防衛病原體入侵較**的武器,它能發現并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進會對自身器官或組織產生傷害。 |
|
人體共有三道防線: | 1.防線: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
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2.**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3.第三道防線: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特點是出生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